
清泉谈留学——下篇
清泉谈留学(八)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说本二?
不是说留学吗?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说本二。其实,留学生在国外学习、生活、就业遇到了一系列问题,这些问题的根源却在国内。由于中国家长和学生对国外高等教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,误以为国外的好大学门槛低,以至于在高考本二线以下的学生多数不能考入国外公立优质高校,这里有一组数据(来源:网络)值得警醒。
赴美读本科:顶级名校比例下跌
2016年美国名校的录取率继续走低,包括哈佛、普林斯顿、哥伦比亚、耶鲁在内的十所美国著名高校,除达特茅斯学院和布朗大学录取率略有提升外,其它八所的录取率都较2015年度有所下降,斯坦福大学录取率更是跌破5%。而对于在美国国际学生中占比最高的中国学生而言,获得美国名校的录取几率更是远远低于整体录取率,几乎可以说是百里挑一。
大多数去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去了次一流、二流和三流的学校。
赴美如此,英国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同样如此,可以这样说考名校:天下名校一样难。而名校与非名校之间的分水岭就是高考本二线,如果学生和家长在筹划出国留学时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,无疑会减少盲目与失败。只要高中生家长花点时间和精力,高考前是可以预测孩子成绩范围的,根据孩子的成绩制定留学目标,这是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。
所以花这么多时间说本二和国外名校,并非我有 “名校癖”,目的在于提醒学生和家长制定合理的升学目标,毕竟,塔尖上只能容纳小部分人,技能型的人才更多于研究型人才。通过留学,获得国内短缺或更为先进的职业技能,成为跨国“两栖人”也是实实在在的一份福祉。
清泉谈留学(九)教育是投资,留学是消费
把财力和精力投资在子女教育上是永远的正理,其中的道理也不复杂,但投资是否科学则因人而异,这是家长们的必修,是需要花时间做功课的;教育也是一项消费,择校、文化辅导、艺术培训等等都要花钱,但教育消费具有自身的特性,家长花出去的钱要通过学生学习才能达成消费成果,要根据子女身心成长规律循序渐进,急不得也等不得,需要家长长期关注和顺势调节,唯有如此,花掉的钱才能产生好的效果。投资也罢、消费也罢,培养子女读书还真不是仅仅靠花钱就可以搞定的事情,如果学生不愿意学,投再多的钱也是白费,有时适得其反,这其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需要家长深刻反思。
留学比起国内读书费用更高,动辄以百万计。以欧美国家为例,留学生每年的基本生活费约20万人民币,学杂费、交通费因人而异,假设用七年时间在欧美国家完成高中和大学教育,费用大约200万出头,而在国内完成同等学历层次教育,其费用大约是出国留学的七分之一。对留学生来说,如果获得的大学本科学历含金量不足(不能通过教育部认证),不仅在国外就业困难,在国内也没有竞争力。既然是投资就不能回避效益好坏,即使富的不把这些钱看在眼里,但子女逝去的读书时机却是千金难买,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。留学岂能不深思慎选!
清泉谈留学(十)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
建议(一):
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让孩子出去,出去了就要相信孩子可以面对。前面我们说了许多出国留学前的准备,如果您认为您的孩子在文化课、语言;自我学习能力;行为自律能力;生活自理能力;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具备出国留学要求,那么,就放心大胆的由他去。年轻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,度过最初的个把月,熟悉了新的同学和老师,熟悉了新的环境和生活节奏,建立起新的快乐模式,家长会觉得最初的许多担心纯属多余,恰恰是父母的过分关心容易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,无形中迟滞了孩子进入留学生角色。要让孩子在生活的道路上经风雨见世面,留学过程中的坎坎坷坷有可能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,甚至有些家长希望通过留学建立孩子自立的个性。作为家长,要拿得起放得下,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,不是吗?
建议(二):
送出去不等于撒手不管。有极个别家长把教育孩子当成负担,或借口工作忙,或碍于某些难言之隐,把留学当成卸包袱的一个手段,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;更多的家长苦于家校沟通和鞭长莫及,这里给家长几点建议:1、孩子留学后与学校老师和管理人员建立通讯联络,了解学校在家校沟通方面的安排。2、与孩子的同学或室友(有可能是房东)建立联系,如果是寄宿家庭联系会方便一些。3、与同学甚至校友在国内的家长保持联络,现代通讯很发达,QQ、微信建个群,这对大家都有帮助。
当然,如果家长和孩子沟通通畅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清泉谈留学(十一) 给即将的留学学生几点建议
留学是一条充满阳光的坎坷路。
只身海外,对中学年龄段的留学生来说是个坎,一个必须过去的坎。当最初的兴奋与好奇冷静下来,面对陌生的新环境,自然想起老辈人常说的“在家千般好,出门事事难”,尤其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。如果是在国内读国际高中班,整班同学一起出去的情况要好一些。但要深度融入国外社会还需假以时日,需要面对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,诸如政治分歧、宗教见解、种族歧视、价值观念、法律法规、生活和行为习惯等等,必然要经历一段坎坷的心路历程,作为留学生要有充分的思想和心里准备。遇到困难时常想一想唐僧,真经得来不容易,需待灾消难满时。至于读书辛苦就不在这里唠唠了。
清泉谈留学(十二) 留学不是高考的避风港
高考失败后出国留学,这是富裕家庭花钱给孩子找的一条出路,无可非议,但作为学生,切不可因为家里给自己留了退路就松懈了中学阶段的学习。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生的基础,成功的人生需要打好这个基础。
高考是一场残酷的比拼,一考定终身饱受诟病,但还能有什么比高考更好的人才选秀,奈何?无可奈何!敢于面对者,勇气也。
高考并非一个人的比拼,从择园、择校到小升初、中考,比拼的何尝不是学生的家庭综合实力。落榜生也不必自责,只要你是尽力了;中榜生也不必自我,你的努力固然重要,但家庭给你提供的资源可能比你的努力更重要。
如果因为家境优裕有一条留学的退路,便不愿、不敢面对高考,这样的学生往往也很难面对留学过程中的坎坷。留学,不是弱者的游戏,更不是逃避高考的避风港。
清泉谈留学(十三) 修身,而后再谈齐家治国安天下
“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”是儒家经典,其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安天下的前提。留学是修身的一种方式,修身则涵盖更多的自我完善行为,且不说学成之后要怎么样,先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或优秀与人的留学生如何?
“留学生”顾名思义,逗留在某地学习研修的人。既然是学生,学业成绩当然是第一要务,学习没有搞好一切都是浮云。
说过读书再说做人,做人跟读书不一样,读书是你个人的事,做人则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。留学生都知道,在国外遇到了大麻烦最终都是靠中国驻外使领馆出面解决,自己的第一身份是中国人,也许此前根本就没有深想过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 ‘中国人’。
出国留学前好好想一想,除了相貌,身上还有那些可以验证自己是‘中国人’文化特质。出门前照镜子,同时也照一照自己的修养。
清泉谈留学(十四) 外语是基础必须打牢靠
既然决定要留学,学好外语了是必须的,否则,连听都听不懂,何谈学习呢?这个道理谁都知道,但总是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留学前外语勉强一点不碍事,直接放到欧美国家全英文环境里学起来更容易,事实果真如此?
我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学生,到全英文环境中发现语言不过关,听课有问题,与人交流也困难,心理压力会很大,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,就特别容易吃苦头,交友、学习、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,严重的甚至会延误学业。有的留学生会在休假回国时把假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恶补外语。
留学,首先准备要素便是要把外语学好了!